2019《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的“粮食安全状况”

2019-07-18 09:51:59

新鲜出炉的2019《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全球饥饿人口数字连续三年增长,目前有超过8.21亿饥饿人口,实现“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巨大挑战。相较之下,中国的饥饿人口在持续减少。如何看待全球和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原因有哪些,我们特邀中国农业大学蔡海龙教授独家解读和分析如下。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了2019《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全球食物不足发生率自2015年之后结束了稳步下降趋势,连续三年保持在略低于11%的水平上,全球饥饿人口的数量从2016年的7.97亿上升到2018年的8.21亿,对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纵观全球,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区域冲突、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多数国家和地区饥饿和营养不良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而中国在减少饥饿方面表现良好,从2004-2006年间到2016-2018年间,食物不足发生率不断下降。

这一方面受益于整体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与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居民对于食物消费的数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居民的食物需求、减少饥饿发生率,就需要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和结构优化。中国农业的迅速发展是多方面努力的综合结果,但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减少饥饿的角度出发,我们更加关注农业生产能力的建设,而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农业发展重要性,完善政策和制度

正确认识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农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市场环境。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一方面从农地改革入手,确立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并随着发展的需要逐渐对其进行完善,实行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和农地三权分置,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对农业生产、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着手对农产品购销体系进行改革,从统购统销逐渐向自由市场过度,建设农产品、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渠道,并逐步开放国际市场,逐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焕发农业生产活力。

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林水投入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2078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达到9.4%。农业财政投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主要体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提升两个方面。基础设施方面,中国长期致力于改造中低产田和进行农田水利建设,1988年开始成立专门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行农田改造,近三十年间已完成6.53亿亩中低产田改造和1.2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革开放后,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耕地灌溉面积从1978年的近7亿亩,增加到2017年的10.2亿亩。

另外,对粮棉油糖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建立特定的生产基地,进行全面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其产量。农业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建立了学科分类齐全的公共农业科研体系,和覆盖广泛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保障,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为科技创新与推广注入活力。与此同时,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内农业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种子、农机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2017年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保护和培育农业生产主体,引导农户向更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业生产者作为农业生产主体,是影响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取消农业税、出台和完善补贴政策、价格支持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从多个方面构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以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投入积极性和基本收益。在此背景下,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逐年增加,例如化肥的使用量从1978年的884万吨,提高到2016年的5984万吨,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增产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从加强义务教育和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两方面入手,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另外,面对资源环境和产品需求的压力,政策也积极引导农户进行现代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例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农业生产过程,2017年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

此外,中国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政策也饥饿人口减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国家开展的脱贫攻坚战略,要求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对减少农村饥饿人口和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作者:蔡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