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企业走出“低谷” 水稻种子企业继续“探底”

2019-09-09 10:24:32

2019年8月,种业基金投资管理团队对黑龙江、河南、江苏、广东等地部分“两杂”骨干种子企业进行了调研。A公司是黑龙江最大的玉米种子公司,B和C公司为黄淮海排名前5的玉米种子公司,D和E均为本省排名前三的杂交稻种子公司,5家公司均为信用骨干企业,具有较强代表性。结合调研和了解到的其他情况,总体判断,我国部分骨干玉米种子企业已经走出2016年以来的行业低谷,但水稻种子企业将继续探底。

1、 部分骨干玉米种子企业走出行业低谷

2004年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与此同时,我国玉米种子企业获得飞速发展。一方面,东北等地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种子市场容量增加;另一方面,在先玉335等美系品种带动下,穗烘干、单粒播种等技术迅速推广,优秀种子企业获得大发展。转折点在2016年,国家取消对玉米收储的托底政策,“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绝大多数玉米种子公司业绩连续下滑。经过近几年的调整,目前部分龙头种子企业已经走出低谷,业绩回暖。

(一)业绩实现恢复性增长。位于北方春播玉米区的A种业2015年利润为4.56亿元,2016年和2017年滑落至3.46亿元和1.22亿元,2018年恢复到1.72亿元,预计2019年将突破2亿元。位于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B种业2015年处理无效库存,当年亏损4700万元,2016年利润为1300多万,2017年为1700万,2018年增长至2800万,预计2019年将达到3500万元。同样位于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C种业2016年盈利2000多万,跌至近年最低点,2017和2018年稳步回升,2019年将达到4500万元。

(二)推出苗头性新品种。依靠“ZD958”这一代表性品种,B种业曾经过着“躺着赚钱”的好日子。“ZD958”保护期结束后,B种业曾花费1600万元巨资购买“YY30”品种,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市场效果。2017年,B种业开始推出企业自育的“QL368”,2018年推广面积即超过200万亩,一举成为黄淮海地区的“明星”品种。“WK702”是C种业购买的当家品种,最多时候一年推广1000多万亩,目前已降至400万亩左右。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2017年C种业推广自育的“ZYY432”,2019年其推广面积已达到300万亩。

(三)开始上市前的准备。随着业绩复苏,玉米种子骨干企业再燃上市梦想。A种业IPO申请已于今年6月获得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预计今年末明年初就能得到反馈信息。B种业正在积极谋划IPO。C种业正在广泛接触券商,寻找合适的中介机构。

2、水稻种子企业继续探底

水稻种植面积虽未出现像玉米那样的断崖式调整,但水稻产业链短、南方“双改单”、“籼改粳”趋势较为明显,2018年国家有计划地下调水稻种植面积,多数杂交稻种子企业销量持续下降,种业基金调研的2家企业也不例外。

位于华南双季稻区的D种业主营杂交水稻种子,最近5年水稻种子销量和营业收入逐年下降,2018年度销量只有2014年的1/3,营业收入下降了近60%。据D种业负责人介绍,虽然销量下降,但他们在本省仍排名第一。水稻种子销量下降在业内较为普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主要原因。

20190909846196.png

位于华中单双季稻区的E种业主营稻麦种子,近年来常规稻业务收入稳中有增,杂交稻业务收入总体持平。其中国内杂交稻业务逐步萎缩,为打开销路,E种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15年杂交稻出口800吨,2016年出口2300吨,2017年出口2500吨,2018年出口3000吨。扣除出口收入,E种业国内杂交水稻业务下降趋势明显。

图片.png

此外,根据上市公司财报,行业排名前列的隆平高科和荃银高科2018年度杂交稻业务盈利能力放缓,隆平高科2019年上半年水稻种子营业收入甚至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也从侧面印证了水稻种子企业遭遇困境,探底过程尚未结束。

3、原因探讨

决定种子企业是否盈利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市场供求状况。作物播种面积决定了种子的需求量,而作物制种面积决定了种子供应量。

从需求端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年度数据,2015-2018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持续下滑,而水稻播种面积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表3)。相应的,玉米种子需求量在减少,而水稻种子需求量相对稳定。因此,单从需求端,并不能很好解释玉米种子企业能够走出低谷而水稻种子企业继续低迷的原因。

图片.png

对供应端的分析,最能够说明问题。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14-2018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先升后降,而杂交稻制种面积持续上升。2018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为233万亩,比高峰期2016年的410万亩减少43%,也是最近10年最低值(图1)。相反,杂交稻制种面积从2014年的140万亩提高到2018年的170万亩,年均增长4.45%,共增长了21%(图2)。常规稻制种面积虽有下降,但远没有玉米制种调减幅度大。

图片.png

造成玉米和水稻种子企业不同发展态势的原因,有企业发展状况、知识产权保护、粮食进出口等诸多因素,但玉米制种面积下降、水稻制种面积上升及由此导致的库存变化差异应该是最主要原因。

同样面临库存加大的严重问题,为什么玉米种子行业能够把制种量减下去?种业基金投资团队分析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价格机制。自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至今,玉米市场收购价格波动幅度较大。2014-2015年,国内玉米临时收购价格最高达到2220-2260元/吨;2017年1月,市场收购价降至1520元/吨;目前,玉米收购价又回升至1900元/吨左右。而国家一直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2016-2019年,价格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表4),未能充分贴合市场实际状况。不同的价格信号,传递至种子企业,玉米和水稻种子企业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最终导致目前的局面。

表4   2014-2019年我国水稻最低收购价(元)

年份

早籼稻

中晚籼稻

粳稻

2014年

1.35

1.38

1.55

2015年

1.35

1.38

1.55

2016年

1.33

1.38

1.55

2017年

1.3

1.36

1.5

2018年

1.2

1.26

1.3

2019年

1.2

1.26

1.3

4、  结论与建议

玉米和稻谷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传递给种子企业,产生不同反应。玉米收购价波动幅度较大,玉米种子企业为规避风险,大幅调减制种面积,库存压力改善,逐步走出行业低谷;而稻谷收购价受国家保护,温和下降,水稻种子企业反应较小,风险意识不足,制种面积还在增加,导致水稻种子库存加剧,整个行业效益降低,水稻种子企业将继续“探底”。

水稻种业“破局”的关键在于调减面积、减少库存。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信息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相关企业切实加大风险意识,本着宁少勿多的原则,科学制定制种规划。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种业基金调研范围有限,未涉及吉林、辽宁等其他玉米主产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玉米和水稻种子行业还面临品种井喷、知识产权保护难等共性问题,需要种子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创新手段,加以解决。


(来源:国科农研院, 作者:现代种业发展基金 何利成 吕小明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