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高科加速向生物科技型公司升级

2019-05-05 11:05:51

4月28日,隆平高科(14.10 -0.70%,诊股)披露2018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9亿元,同比增长12.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1亿元,同比增长2.49%。同期,公司跻身世界种业前八强,相比原计划的2020年提前两年实现。

在2018年政策与市场环境调整的大背景下,隆平高科水稻、玉米、蔬菜、小米、食葵六大品类均实现增长。其中,公司水稻种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25亿元,继续维持市场领跑地位,且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玉米种子业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03亿元,且自主研发玉米市场份额跃居全国首位。

种子向来被视为现代农业的芯片,领先的研发创新能力、优质的品种愈发显示对冲市场压力的优势。

基于创新能力与未来趋势,在当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集成运用到种业产业链的深刻变局下,隆平高科正告别传统种企创新发展模式,加速蜕变为一家以现代种业为业务核心的生物科技型公司。

隆平高科表示,为应对农产品(5.85 -2.99%,诊股)市场化、多样化的需求,公司既要在基因性状挖掘、转化、运用、生物信息大数据育种平台等方面迎头赶上,又要在基因编辑、数字农业等精准农业方面发力,持续保持科技核心竞争优势。

隆平高科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显示出公司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心。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经费达4.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2.55%。公司10%左右的研发投入比例已连续保持多年,逐步接近国际领先种业公司平均水平,相比国内行业平均水平大幅领先。

隆平高科正加速推进生物科技平台建设。旗下生物技术板块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隆平高科长沙生物技术实验室、隆平高科生物技术(玉米)中心等分子育种平台着力将分子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生物性状开发、种质资源创新、生物计算信息化等助力公司占领行业科研引领者地位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公司研发创新水平和科研转化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以总部研发中心为管理主体,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成立民升种业科学院,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三亚海外种业研发形成国内国外“2+1”创新结构布局;设立玉米科学院,形成玉米一体化管控的研发体系设计,成立玉米GWG全球工作小组,加快国内玉米研发与隆平巴西的快速协同;逐步梳理蔬菜、食葵、谷子等研发业务单元,按照“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规模化”要求,各作物研发版块建立起了各环节分工明确且紧密结合的分阶段创新工作流程,保障了育种创新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品种创新水平成果产出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在完善国内研发布局的同时,公司快速推进南亚水稻及南美玉米育种站建设投入,全力促进种业产业国际化建设,国际化研发体系布局初具规模。

截至2018年底,公司育种体系在中国、巴西、美国、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建有13个水稻育种站,22个玉米育种站,7个蔬菜育种站,4个谷子育种站和3个食葵育种站,试验基地总面积近10000亩。2018年公司新品种生态测试网进一步扩大,国内水稻测试网覆盖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同时进入淮河地区,国际水稻测试网覆盖印度、印尼、孟加拉、越南以及巴基斯坦等主要地区;在西南区、黄淮海区、东华北区等主要玉米产区丰富了玉米新品种生态测试网,国际玉米测试网以巴西为基础、以美国为辅助建立了美洲地区测试体系;小麦及蔬菜、谷子等测试体系在主产区逐步扩大。

依据已建立的高密度生态测试网,针对每年度配出的农作物新组合,公司制定了水稻新杂交组合不长于4年、玉米不长于7年、蔬菜不长于3年的“预试+区试+生态测试”的品种测试评价流程,初步实现信息化数据处理和采集的软件开发,并将逐步实现智能申报品种审定和登记,确保新品种可以持续、及时、稳定地投放市场。

科研人才团队建设也是隆平高科维持自主创新能力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2018年,由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举办的“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评选,公司育种家杨远柱、王义波双双入选;同时,近年来一批国际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家、育种家等科研人才陆续加盟隆平高科。目前,隆平高科国内外水稻、玉米、蔬菜等专职研发及研发服务人员达547人,占公司总人数18.29%。

公司表示,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是支撑公司全面领先最核心的竞争能力之一,也是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一。公司将以全面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加强传统育种与生物育种的融合,培育突破性品种为最终目标,加快研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研发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实现全方位突破。(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