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保卫战,又迎来关键时刻

2020-02-26 14:36:23

2019年我国谷物播种面积14.68亿亩,较上年减少2736万亩,下降1.8%。其中稻谷播种面积4.45亿亩,同比减少744万亩,下降1.6%。

主要原因是由于南方地区“双季稻改单季稻”,进一步压缩了早稻的播种面积,导致产量同步大幅下滑。

其中我国早稻播种面积6675万亩,同比减少511.95万亩,下降7.1%。每公顷产量5902公斤,比2018年减少64.8公斤,下降1.1%。我国早稻总产量为2627万吨,比2018年减少232.5万吨,下降8.1%。

小麦播种面积3.56亿亩,同比减少809万亩,下降2.2%,主要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等低产地块逐渐退出导致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性调整因素所致。

玉米播种面积6.19亿亩,同比减少1269万亩,下降2.0%,主要是镰刀湾玉米调减计划导致玉米播种面积萎缩。

薯类播种面积1.07亿亩,同比减少58万亩,下降0.5%。

豆类播种面积1.66亿亩,同比增加1332万亩,增长8.7%。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40亿亩,同比增加1382万亩,增长10.9%。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大豆播种面积增加量占全国增加量的九成以上,尤其是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增加1068万亩,占全国增加量的77.3%。

通过表1统计可得,2019年我国三大谷物播种面积14.2亿亩,同比下滑5579万亩,下滑幅度巨大,甚至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表1:2019年我国主要谷物、薯类、豆类播种面积统计表

                                       单位:亿亩  万

作物

面积

同比增减

谷物

14.68

-2736

稻谷

4.45

-744

小麦

3.56

-809

玉米

6.19

-1290

小计

14.2

-5579

薯类

1.07

-58

豆类

1.66

1332

注:谷物还包括除了稻谷、小麦、玉米以外的其它杂粮,比如谷子等。


01.总书记关于农业生产工作作出最高指示,言简意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各级党委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值此疫情防治重大攻坚时刻,总书记除了对疫情做了总揽全局的指示外,第二个指示就是督促各地复产复工,第三个指示就是农业生产,而且明确提出:越是风险时刻,越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在我国政策制定的更高层面明确了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02.政策已经警觉,信号陆续发出

2019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明确指出:“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要将东北地区实施3年到期的轮作试点面积退出,重点支持长江流域水稻油菜、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轮作试点”。

可是到了2020年,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变革如下。

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明确指出:“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以轮作为主,休耕为辅,扩大轮作,减少休耕。稳定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为主的轮作面积,重点扩大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水稻—油菜、玉米—大豆或花生等轮作规模,适当扩大西北地区小麦—薯类或豆类、玉米-豆类等轮作规模”。

政策导向已经充分明朗化,即东北地区的轮作补贴政策还要持续执行,而休耕政策会陆续淡化直至取消。

政策变化的背后原因就是源于我国口粮作物,谷物作物播种面积近年来的大幅下滑造成的对粮食安全和物价稳定的双重警觉。


03.主粮收购进度缓慢,东北敞口收购政策启动

通过表2可得: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的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度已经明确得出,因为疫情造成的交通不畅以及其他原因等,导致我国秋粮收购进度缓慢,同比下降了1056万吨粮食。

表2:2020年2月15日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度统计表(单位:万吨)

地方

作物

进度

同比

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

粳稻

3757

-484

黑龙江等11个主产区

玉米

6015

-402

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

大豆

258

+3

湖北等14个主产区

中晚籼稻

3149

-173

合计


13179

-1056

注:中晚籼稻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月31日

基于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下滑以及秋粮收购进度的缓慢,导致国家明令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国储库陆续开始执行不限收、不拒收、敞开收政策。

为了缓解农业资金,国务院又于2月25日出台惠农资金政策,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04.各种病害灾害叠加,粮食稳产要经大考

蝗灾一路南移,对非洲、亚洲主要粮食作物造成的减少有可能产生替代效应,甚至影响到世界粮食期货价格。

世界粮食产量一直是个存量市场,当非洲和亚洲的粮食产量下降后,以上地区一定会提高进口粮食总量,从而抬高世界粮食价格。

按照樊胜根教授估计,蝗灾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有可能造成世界粮食价格上升10%~20%。届时,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将会面临一个高粮价的国际市场,这是我国不可承受之轻。

《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夜蛾防控》中明确指出:“预测2020年草地贪夜蛾呈重发态势,各地区均有集中危害的可能威胁区域占玉米种植区域的50%以上,预计全年发生面积1亿亩左右,黄淮海夏玉米苗期遭遇草地贪夜蛾危害风险显著增加,极有可能造成缺苗断垄危害。同时,西南华南地区甘蔗、高粱,以及黄淮以南地区冬小麦也存在受害风险”。

有机构预测说,草地贪夜蛾对我国玉米总产的产量影响评估为700万吨左右。

2020年又是天体的六十甲子周期,即土、木、水三星的会合周期,而这种会合历史上多次造成地球的旱涝、地震等较大自然灾害情况发生。


05.资本市场已经先行预警,种植类个股涨不停

资本市场是一个投资市场,更要具备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当越来越多的资金孤注一掷的都往农业股,都往种植业股里扎堆的时候,往往也说明了资金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态度和对未来的一种预期。


06.历史轨迹高度相同,治理更需战略定力

2003年之后,我国发生了一次较快较大规模的粮食价格上涨,甚至导致全国经通货膨胀,价格指数居高不下。

2003年之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粮食播种面积下滑,产量与库存量连年下降;连年自然灾害,旱涝叠加导致全国粮食歉收;非典袭击全国,经济发展压力较大。

2020年之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粮食播种面积大幅下滑,玉米库存由2.7亿吨下降到5300万吨;蝗灾、草地贪夜蛾等病害一路飞袭;新冠肺炎突降,全国经济按下了暂停键。

据相关信息统计,2003年9月开始(非典疫情结束后),我国粮食价格呈现6年来的首次全面上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均有上涨。同时粮油价格的波动,引发了农产品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根据当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年9月鲜菜、油脂、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分别上涨了12%、7.7%、5.1%,食用油价格上涨了25.3%。同时2003年美国大豆、欧洲粮食也严重减产,国际粮油市场也是“涨”声一片,更助长了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的预期。

据统计,2018年世界谷物减产,国际粮价迅速提升,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018年世界谷物产量下降为26.01亿吨,同比减少2.1%,而消费量增长为26.53亿吨,同比增长1.5%,供求形势由宽松转为趋紧,全球粮食减产预期再度提升。

粮食作物的供需都很刚性,供不应求,一定暴涨;供过于求,一定暴跌,没有其它路径可走。当你想买粮食的时候,能不能买到其实都是未知数。

从下表可得:2019年粮食价格指数的月度走势来看,基本维持在0.5%~0.6%的窄幅区间震荡,全年走势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在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中,粮价波动最小,粮食价格在CPI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非常明显。但是今年初,我国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已现涨价势头,但是我们相信在总书记的统筹下,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下,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粮食保卫战。

图片.png


(来源:国科农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