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

2020-02-26 15:20:42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于2020年2月21日印发了《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了21条具体措施。聚焦“一个重点”,强化“三个统筹”和“提升四个能力”。在需要强化的“三个统筹”之一是“统筹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加快现代科技在品种创新上的推广应用。”

对这一点我的体会最深,也非常赞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和独特的位置。以水稻为例,我国种稻历史近万年,稻种资源数以万计,收集保存的也很多。本人就参加过1978-1980年为期3年的全国稻种资源考察。

本人从1976年起到1984年,一直从事稻种资源研究。我认为,我国稻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可以说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在品种资源的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稻种资源的创新,推进优异资源的创制与应用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在其他动植物品种资源方面的创新与应用也是如此。

在稻种资源创新和应用上,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做得很好。其实,对于育种者来说,直接利用最原始的稻种资源,很难取得成功,往往要用一些已经改良,各方面性状接近育种目标,只需改良其中某些特定性状,如抗性,丰产性,生育期等。

国际水稻所是为全世界服务的,他们收集有世界范围的稻种资源。最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种子资源库。安全地保存着数以万计的种子材料。随后,在国际水稻所的帮助下,我国在北京中国农科院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品种资源库。我的硕士导师张德慈博士,就是国际水稻所种质资源库创建人,也是他帮助我国建成了北京的这个种质资源库。

国际水稻所一开始就搞了个“GEU---遗传评价与利用” 项目,通过实验室和田间鉴定,对收集的稻种资源进行其遗传背景与利用价值的评价。为了让各国的科学家参与,他们搞了多期GEU培训。我国许多水稻科学家参加了这种培训,其中许多人成了我国水稻方面的顶尖科学家。

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开始利用这些不同遗传背景,具有不同特征特性的原始品种资源,主要是通过杂交,进行数量巨大的遗传改良。获得了大量的,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优良基因的育种中间材料,叫IR系统。采用系统编号,可以追索其亲缘关系,主要特征特性等。

每年,这些通过不断杂交改良了的IR系统水稻种子,被发放到世界各国进行试种试验,看其在各国,各种生态环境下的表现。他们的这个全球试验项目叫做“IRTP—国际稻作试验计划”。

我们国家许多农科院承担了这个计划的一部分试验。我在湖南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就负责IRTP项目任务多年。这种试验,分成很多分项目(圃),有不同生育期的, 有不同抗性的,如抗抗稻瘟病,抗褐飞虱,抗白叶枯病,等等。各国只要按照统一的记载标准,将最后的结果反馈回国际水稻所。而各国可以使用各个试验圃里号的材料来育种,育成的品种,不牵涉知识产权问题。

图片.png

这是1979年,国际水稻所IRTP项目科学家,到湖南水稻研究所察看IRTP试验情况

而每年世界各地反馈的数据、结果, 由国际水稻所汇总,再编印成册,发放到世界各地。各国水稻育种者,可以根据上面的介绍,提出引种要求,就能无偿得到国际水稻所提供的种子材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从中得到了好处。许多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好的抗性和适应性的水稻品种,在一些国家直接作为品种得到推广,而且是各国自己命名,也无需向国际水稻所缴纳任何费用。

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为例,早期大面积应用的主要恢复系,大多数是用的国际水稻所的IR系统,如 IR-24,IR-26, IR-30, IR-661, IR-9761-1 等。我国常规水稻里面,优质,抗性好的品种,都含有IR系统材料的血缘。

到后来,国际水稻所将IRTP改称为“INGER—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 实际操作还是差不多,只是参试材料不再是国际水稻所独家的IR系统,任何国家都可以提供参试材料。我国是由中国水稻所的汤圣祥博士牵头,每年有许多试验圃在各省进行。后来增加了杂交水稻试验圃,我国是杂交水稻试验组合主要提供国,某种程度上,我国的杂交水稻也是通过这个渠道,在国外扩大了影响的。我在广西农科院,也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

图片.png

这是2007年广西农科院承担的INGER白叶枯病圃和香稻观察圃

图片.png

这是2007年广西农科院承担的INGER灌溉稻观察圃和选育出来的IR系统材料试种

图片.png

这是INGER2005年度年会在中国水稻所召开,各省参试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这种用原始资源创制而成,遗传背景清晰可查,各种特点明显,可以直接利用的育种中间材料,很受各国育种者欢迎。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经费短缺,后来INGER项目也停止了。现在国际水稻所还有一个杂交水稻育种材料分享项目,采取会员制,各国种子公司只要缴纳一定的会员费,就可以获得他们提供的亲本材料。

我国水稻育种大协作的最好例子,是杂交水稻研究早期的全国协作攻关,品种资源、育种材料、信息和技术都是可以分享的。

在我印象中,有点类似的是2009年开始,由比尔盖茨—梅琳达基金资助,中国农科院和国际水稻所都参加的GSR项目,即绿色超级稻项目,有大量的育种材料---包括品种,品系,杂交水稻组合,从国内许多单位收集来,拿到十多个亚洲和非洲国家试种,如果在当地表现好,可以直接由当地命名为品种推广。但是与IRTP或INGER相比,规模小,参试材料也不多,更没有分不同的试验圃。

目前国内水稻育种都是各自为政,高度保密,基本没有资源共享。各位育种者主要都是拿自己手里现有的育种材料,极少有原始资源。翻来覆去,育成的品种(系)大同小异,没有太多新的突破。

这次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种业管理司)提出的《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中,强调了“统筹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加快现代科技在品种创新上的推广应用。”非常重要。看到了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加快现代科技在品种创新上的推广应用。

本人认为,可以借鉴国际水稻所的做法,由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与农科院所在全国建立一个农作物品种资源创新项目或机构,根据各地的条件,开展类似于国际水稻所“GEU---遗传评价与利用”的工作,按照作物,对全国范围已经收集保存了的各种作物种质资源,进行长期系统的遗传评价和改良。

原始品种资源的创新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育种是“应用研究”,这就应该叫做“应用基础研究”,是育种的基础,它能极大地提高原始品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增加育种的效益。我国的现状是,数以万计的原始品种资源在基因库里放着,少有人问津,也没有多少底细被发掘出来,顶多就是一些表型的性状特点被记录。

“创制”新品种资源,必须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包括有性杂交、生物技术、基因测序、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有目的地“创制”出一大批新的品种资源。 这有点类似于育种,包括大量的杂交和选育,对高世代材料进行各种鉴定,如丰产性、抗性、适应性等等。鉴定试验,要放到不同的生态区进行。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的成果,不以出品种为目标,而是创制各类优异种质资源,提供给全国育种应用。 不要与创制出的材料是否被利用,育成了多少品种,推广了多少面积挂钩,而是另外的评价方式。

这既可以体现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与协作精神,又将对我国今后的育种工作带来快速发展。希望国家这次提出这个重要的问题,一定要有实际行动。

至于如何使用这些创制出来的新品种资源,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条例,使得利益分配上更加合理。也可以效仿国际水稻所提供杂交水稻亲本采取的会员制,收取一定的会费,就可以分享创制的资源材料。

相信我国广大育种工作者,盼望着能够用上大量的、有价值的、创制出来的品种资源,来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来源:国科农研院,作者:毛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