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加持,基于粮食安全的稻谷产量成长计划
2020-03-04 13:48:21
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不误农时切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着重强调要分类细化农村疫情防控科学指导,引导支持从南到北抓紧做好春耕备耕,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推动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建立农资点对点保供运输绿色通道。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视情况可适当提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
一、我国双季稻耕作制度解析以及早稻主要种植区域 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移栽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在8月初插种完毕,到11月降霜前完成收割。 单季稻每年在6月中下旬到7月初插秧,10月中下旬开始收割。单季稻每亩产量要比双季稻的一季高,但总产比双季稻低很多。 早稻种植区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10省。 二、我国早稻播种面积持续下滑之谜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早稻播种面积达到历史顶点,之后至今播种面积持续下滑。 即2013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91.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全国早稻单产为5882.9公顷/公斤,比上年增加7.2公顷/公斤,提高1.9%;全国早稻总产量为3407.3万吨,比上年增产78.3万吨,增长2.4%。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早稻总产量为2627万吨,其中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450千公顷,每公顷产量5902公斤。 根据表1可得:2013-2019年我国早稻播种面积下降了1341.9千公顷,单产提高了19.1公顷/公斤,产量下降了780.3万吨,略高于广西一省的早稻总产量。同比,播种面积递减率达4.1%,单产递增率提高0.05%,产量递减率达4.2%。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启动后,对我国早稻播种面积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再叠加水稻休耕政策覆盖面的扩大和种植比较效益不突出,导致我国早稻播种面积出现断崖式下跌。 表1:2013-2019年早稻播种面积、单产、产量统计表 单位:千公顷 万吨 公顷/公斤 年度 播种面积 单产 产量 2013 5791.9 5882.9 3407.3 2014 5795 5868.9 3401 2015 5714.8 5894.8 3369.1 2016 5619.9 5832.2 3277.6 2017 5463 5810 3174 2018 4791 5967 2859 2019 4450 5902 2627 根据表2可得:我国早稻播种面积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区,以上4省早稻播种面积占全国80.76%,目前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等4省早稻播种面积占全国85.24%。早稻核心种植区域推广面积集中趋势更加突出。 表2:2013-2019年我国主要地区早稻播种面积、单产、产量统计表 单位:千公顷 万吨 公顷/公斤 2013 地区 面积 单产 产量 浙江 115.1 6229.7 71.7 安徽 235.5 5553.1 130.8 福建 196.1 5996.4 117.6 江西 1397.7 5924 828 湖北 385.6 5776.6 222.8 湖南 1446.7 5948.1 860.5 广东 905.4 5755.3 521.1 广西 927.9 5983.4 555.2 海南 132.3 5555.6 73.5 四川 1 5000 0.5 云南 48.7 5297.7 25.8 全国 5791.9 5882.9 3407.3 2019 浙江 98.8 6104.3 60.3 安徽 164.6 6136.8 101.0 福建 97.4 6326.4 61.6 江西 1095.9 5714.1 626.2 湖北 142.5 5911.0 84.3 湖南 1094.6 6042.4 661.4 广东 834.7 5850.0 488.3 广西 767.9 5893.9 452.6 海南 114.4 6049.0 69.2 云南 39.3 5521.6 21.7 全国 4450.0 5902.3 2626.5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我国早稻种植省份已经由2013年的11个省下降到2019年的10个省,四川已经无早稻种植。而且随着早稻播种面积的减少,种植大省播种面积也同步萎缩,但是非核心省播种面积下滑幅度更大,以至于早稻核心种植区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比例持续增加。 综合以上因素可得:早稻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引导,各地积极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调整,适当调减低质低效的早稻种植,改种优质高效单季稻或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二是因为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持续下调,而且调整幅度最大,导致早稻种植比较效益低,加之”双抢”劳动强度大,所以农民种植积极性不强,部分农户选择“双季稻改单季稻”等。三是水稻休耕面积逐渐加大,减少早稻种植。四是早稻最低收购价格的启动时间逐渐延后,导致种植户变现时间过长,种植意愿下降。 三、大政的更改是基于哪些现实考量 2014年,我国取消大豆收储制度,改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随后调整为生产者补贴,并且延续至今。2016年,我国取消玉米收储制度,国家不再发布临储收购价格,玉米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同时给予农户生产者补贴。 上一年度美国已经连续两次向WTO申述我国主粮作物补贴政策,因为水稻和小麦的补贴额度已经超过绿箱政策上限的8.5%,所以我国承诺将于2020年4月出台具体改革方案。因为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没有变动,所以市场预测:我国改革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可能性逐渐增大,主要内容就是未来水稻最低收购价可能持续下调,而且启动范围有可能要缩小。但是18日李总理于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保持本年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甚至有可能再次提高收购价格,还要进一步鼓励优势地区恢复双季稻的种植。 (一)疫情对春耕的影响,以至于担心本年度粮食供给总量 目前从时间维度来看,如果疫情持续到2月底和3月中旬的话,对早稻和东北地区粳稻的播种可能会影响较大,势必会出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景象,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本年度水稻总产情况。所以国家明确要提高稻谷收购价格来刺激种植积极性,又要恢复双季稻即早稻种植,即政策又要回归到对粮食总量追求的目标上。 (二)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再叠加各类疫病,粮食丰产的任务越来越重 2020的打开方式伴随着一系列的山洪、地震、水灾、暴雪等再叠加鸡瘟、武汉肺炎和世纪蝗灾以及草地贪夜蛾的虎视眈眈,上述这些因素都极有可能对我国粮食丰产产生极大隐患。2003年的非典疫情过后,我国的粮食价格全面上涨,直接引起了经济的通货膨胀。这才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托市政策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的使命,就是要通过稳定粮食价格来抑制过快的通货膨胀。目前看,粮食政策有可能又要重新走回老路,高补贴带动高产量。 (三)黑龙江省稻谷收购政策一反常态,敞口收购意图越发明显 2020年2月17日黑龙江省粮食局、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有序恢复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文中明确要求“对符合国家预案规定质量要求的稻谷敞开收购,不限收,不拒收”。回顾历史,无论是1998年洪水,还是2003年非典,每逢国家有大事发生,都是从黑龙江省调粮。历史,再次重演。 2017年开始,黑龙江省水稻托市收购时间就一直后延,从11月8日延后到2018年的11月13日,又延后到2019年的12月12日。托市时间后延,主要就是为了降低收购总量。通过统计数据可得:2017-2018年黑龙江省托市收购水稻数量是2004.32万吨,2018-2019年黑龙江省托市收购水稻数量是1356.61万吨。同比下滑647.71万吨。 (四)湖北粮食告急,北大荒紧急驰援 2月14日在黑龙江省急挂49辆满载3000吨大米的货运专列疾驰湖北,具体内容可以参看《湖北,你的大米呢?你的大米在哪里?》的阅读量已经超10万+的微文,里面详细的论述了湖北的大米情况。粮食,就是人心,就是稳定。 最后,从“一号文件”导向来看,已经明确了粮食的三稳政策,这次李克强总理又亲自加持水稻政策,我们可以乐观预测稻谷托市政策和最低收购价政策还会继续执行,而且执行范围有可能扩大,早稻、粳稻、中晚稻的收购价格有可能上调,即恢复到2017年的最低收购价格标准,切切实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来源:国科农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