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们的粮食够吃吗?
2020-04-03 18:01:35
2020年,我国的粮食够吃吗?
首先,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这个问题,口粮不但够吃,即使我国农民伯伯们一年不种植水稻和小麦,我们国家充足的大米和小麦库存也够咱们中国人吃一年。
所以说我国口粮安全在短期内是有保障的,大量进口的国外粮食也不是给咱们中国老百姓吃的,而是作为饲料粮给动物食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大量转化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看,如果全球疫情失控,有可能会导致国际粮食贸易出现“断链”问题,但是我国老百姓不会面临没饭吃和吃不饱的窘境,但是有可能会面临肉价、牛奶、鸡蛋等高蛋白制品销售价格更贵的局面。
所以说,任何时侯关于粮食生产都不要盲目乐观,更要看到对百姓生活影响的严重性。
因为世界史上有太多关于粮食价格波动幅度过大,而导致危局出现的实例。
我国历史上就不止一次的出现过。
据记载,梁武帝时代的金陵,就是重要的粮食集散地,每天码头上大量运粮船,但是侯景叛乱一发生,运粮船不能进港,粮库储藏又不多,结果大量金陵富豪穿着绫罗绸缎在家里饿死,梁武帝贵为帝王也饿死了。
乱世,有钱也未必能买到粮食,历史上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过。
所以说粮食多一点,是经济问题;粮食少一点,是政治问题。
目前在疫情全球纵深发展的影响下,粮食已经成为战略物资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进行物资储备。
疫情后的全球化倒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疫情后的全球分工,必然会被重塑。各国不会继续再用交易成本这样一个纯经济概念了,社会成本才会是标准,这有可能诱发全球粮食产品的重新定价,乃至上涨。
01.全球粮食生产进入减产周期,多国粮食产量预期下调,世界供需再现风波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增多,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气候现象叠加出现,粮食产能受到极大挑战。 尤其是2019年全球旱灾导致世界粮食生产大国的美国、阿根廷等国家主粮作物大幅减产;朝鲜等高度依赖进口的亚非拉国家纷纷预警粮食歉收。 去年下半年轰轰烈烈的澳洲大火则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和农业,让澳洲这个粮仓的粮食产量量值极有可能出现严重下滑。澳大利亚作为传统的小麦出口国,是世界上品质最高的小麦产地之一,是各国争抢进口的对象。但由于严重干旱使作物减产,2019/2020年度小麦总产量为1517万吨,为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美国农业部3月供需报告显示,澳大利亚2019/20年度小麦出口预估为800万吨,远远低于四年前的3510万吨。 蝗灾和草地贪夜蛾叠加,粮食产能下降预期更是惊人。 目前起源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和起源于非洲的沙漠蝗,已肆虐多国,已经给各国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巴基斯坦粮食安全与研究部介绍,蝗灾从2019年3月一直持续到现在,适合蝗虫孳生的3000万公顷土地已有38%被入侵,发生范围、蝗虫数量、危害程度均属历史罕见。 再叠加今年1月份非洲爆发的蝗灾,冲击了非洲,中东,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粮食生产,世界观察局对当时的蝗灾进行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非洲的粮食产量将下降百分之五十以上,印度恒河平原是全球最大的粮仓之一,蝗灾造成印度粮食减产至少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巴铁和伊朗的粮荒更让流通在全球市场上的粮食份额遭遇争抢。 2020年2月,非洲埃塞俄比亚拉响了了蝗灾警报。沙漠蝗对埃塞尔比亚、埃及、中东、巴基斯坦的粮食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坏。 草地贪夜蛾原产美洲,在美国等国家早已肆虐多年。2016年它悄悄跟着人跑到非洲,2018年就给非洲12个国家带来1770万吨的玉米损失,相当于数千万人一年的口粮。随后,它飞出非洲,很快就到了印度等亚洲国家。 这一系列天灾和病虫害导致全球粮食减产已成既定事实。 根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调查报告,在全球二百零六个国家与地区中,只有三十三个能够在粮食上做到自给自足,只有六个国家有对外援助能力,按照援助量排位,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新西兰,以及越南等,这些国家在2020输出到全球市场的粮食总量也不到2亿吨。 即使现在科技在发达,我们古老的农业还是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周期中我们发现了粮食生产周期规律,即12年一个大周期,6年一个小周期。 从我国近期粮食周期看,1984、1996、2008、2020年都是粮食丰收年。 然后,我国粮食生产就会进入减产周期。 02.面对危机,全球产粮大国闭关锁国,进口大国高价收购屯粮 本年G20峰会是由沙特国王萨勒曼主持,峰会旨在对新冠肺炎大流行及其造成的人类和经济影响作出协调一致的全球反应。 萨勒曼说:“新冠肺炎大流行正在影响全球粮食系统和粮食安全的各个方面。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 3月10日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的报告,全球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食物不足人口数增加约2%,新增1400万人,同时还会影响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约900万人的生计。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将大幅下降。根据FAO的分析,疫情导致农业和食物供应链中断或受阻至少要持续到四月或五月,如果对作物生长季节造成实质性影响,产量水平必将大幅下降。 世界其实并不是平的,当危难降临的时候,各个国家都是想御敌于门外,所以纷纷“闭关锁国”的政策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都是为了保证本国粮食的有效供应,防止出现骚乱,这种担忧已经在各国开始蔓延起来。 3月22日哈萨克斯坦宣布限制出口11种农产品,其中包括面粉、白砂糖、葵花籽油、葵花籽和荞麦,以及甜菜、洋葱、胡萝卜、土豆、白菜和萝卜等蔬菜。 3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从25日零时起实施为期21天的全国封锁,否则可能倒退21年。截至目前,印度
Dhamra 、Krishnapatnam、Gangavaram,、Gopalpur
港确已发布不可抗力声明,这对大米市场的影响巨大。印度4月,新稻上市,将面临无船可运的局面。 印度是全球大米出口第一的国家,出口份额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封国又封港将导致短期内全球大米供给出现严重失衡。 3月26日,泰国政府宣布即日起正式实施一项紧急措施,关闭所有边境口岸,一个是为了防疫;一个是因为严重干旱引起的大米产量下降,为了防止大量走私。 此举导致大米价格一路走高,一周前泰国破碎率5%大米创下的六年半高点480-505美元。 3月28日,作为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每年大米出口份额占全球的16%左右的越南政府宣布即日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确保疫情期间的国内大米充足供应。 越南政府要求贸易商和出口商均停止全部的活动,海关也停止清关。 并且,越南国家储备总局计划在6月15日之前储存19万吨大米,以确保在疫情期间百姓有粮吃;同时还将继续储备8万吨水稻。 全球前三的大米出口国都开始闭关锁国了,都开始禁止一切大米对外贸易了,大米的价格怎么能不上涨呢?国内唯一主营大米的上市粮食企业金健米业的四个涨停也就不稀奇了。 3月28日,有消息称全球小麦第一出口国俄罗斯计划本年度剩余时间限制谷物出口,令市场再度担心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传播下供应可能紧张。主要内容就是4月到6月期间实施谷物出口配额700万吨,旨在保护国内供应。此前俄罗斯还宣布从3月20日起的10天将暂停加工谷物的出口,其中包括即食的荞麦、大米或燕麦粉。在全球来看,俄罗斯是北非国家的关键粮食来源国。 3月28日,埃及贸易和工业部长内文·贾梅决定,自3月28日起未来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埃及贸工部称,这项决定是政府批准的全面经济计划框架内采取的措施,旨在保证埃及商品特别是基本商品的需求。这是埃及现阶段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采取的预防措施的一部分。 小麦第五出口大国乌克兰,经济部已经表示正在每日监控小麦出口,且如果必要将采取果断措施,禁止粮食出口。 在欧洲,塞尔维亚已经停止了其葵花籽油和其他部分农产品的出口。 全球粮食生产大国都在闭关锁国,在囤货居奇,而全球粮食消费大国却全球扫货,加大储备力度。 各国在不断出台符合各自利益的粮食政策,使得原来相对整合和统一的粮食市场变得日益分割,再加上一些国家所采取的进出口贸易限制性措施,进一步加剧国际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局势,增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和市场的不稳定性。 全球第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开始加大进口力度。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发布的参赞报告显示,2020/21年度埃及小麦进口量预计为1285万吨,比2019/20年度的1280万吨增加0.4%。玉米进口量预计为1000万吨,同比增加约1%;大米进口量为20万吨。 目前美国、澳洲、欧洲等全球粮食产量大国虽然没有明确禁止粮食出口,但这些国家流入国际市场的粮食分量下跌严重,疫情中民众囤积物资给了这些国家炒作粮食最好的借口,使得他们可以无视国际社会的指责,助推全球粮食危机的发生。 3月27日马来西亚农业和食品工业部表示,马来西亚的大米足够使用两个半月。马来西亚有50万吨大米库存,每月消费为20万吨。 伊拉克称在未来几周内,需要进口25万吨大米和100万吨小麦来保证其粮食储备并向国民提供食品。 印尼和菲律宾两国也宣布粮仓告急,称储存的粮食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如果疫情不能尽早结束,他们恐将面临粮荒。其中,菲律宾人平时吃的大米很多就来自越南。 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供应链,断了。 3月19日全球最大的豆粕出口国阿根廷宣布将开始强制隔离,而位于罗萨里奥北部的一重要港市也宣布,将暂停港务活动。 2019年,巴西所有港口大豆对华出口装船量5710万吨,桑托斯港就达到1421万吨,占比接近25%。据路透社报道称,因新冠疫情传播,巴西主要港口的工人计划举行罢工,大豆装运不确定性加大。 疫情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一些粮食生产大国的出口限制浪潮,而另一些较为富裕的国家则开始积极进口粮食,但是那些贫穷地区的国家人民只能吃观音土了,这些操作加剧了粮食价格的过度波动,这对低收入缺粮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害。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封锁政策来遏制和缓解新冠疫情危机,我们有必要担心是否会出现全球范围的粮食和食品短缺的风险?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个事实是,全球粮食供给已经由2000/20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由供给紧缺走向了越来越宽松。 据统计,2000-2019年全球粮食的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的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从17.49亿吨和17.58亿吨增至27.14亿吨和26.14亿吨,产量增幅高于消费增幅,每年结余大概是1亿吨。 但是产需结构极端不合理,北美洲、南美洲和前苏联12国粮食产大于需,且结余量逐年增加;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欧盟28国产不足需,且缺口呈扩大态势。 03.我国口粮安全度较高,但是自给率逐年下降,需要高度重视 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我们政府是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的,但是蛋白用粮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第一、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截止2019年底我国小麦库存0.93亿吨,稻谷库存2亿多吨,玉米库存0.5377亿吨;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远远高于世界粮食储备的平均水平。 第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底线意识”,面对疫情演化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抓紧出台了各类“促生产、保稳定”的粮食政策,仅仅为了恢复早稻种植生产,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统筹整合农业项目资金达36.7亿元。 第三、各地政府“以粮为纲”高度重视,动员能力高效运转。《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已经下发,千万百计稳定粮食面积的主体定位更加突出,增加大口径粮食供给已经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粮国和粮食进口国。 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金额为1115.7亿美元; 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金额为1258.6亿美元; 2018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金额为1371.0亿美元; 2019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金额为1509.7亿美元。 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6.6亿吨,粮食进口1.3亿吨,进口占产量的19.97%。一旦国外粮食进口路径受到不可抗拒力量的干扰,我们就需要更多国内的粮食来补充这部分需求,这是将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安全最大的隐患。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2000/2019年我国的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的对外依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大豆从39.85%提高到了83.09%,提高了43.24%;小麦从0.87%提高到了2.34%,提高了1.47%;玉米从-10.95%提高到了1.79%,提高了12.74%。只有稻米的对外依存度是下降的,大概下降了1.94%。 20年的时间,我国主粮作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外依赖度加强的迹象,值得警惕。 04.我国极端气候多频再现,水灾旱灾虫灾互相叠加,粮食产量稳产为主 2020年我国一号文件已经明确了今年粮食生产的主题就是“三稳”当头,这也是基于本年度极端气候和灾害频发叠加的预警下,科学预判我国年景和粮食生产等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最准确的研判。 草地贪夜蛾的大规模爆发会严重影响我国粮食产量。2020年刚开始不久,草地贪夜蛾已经开始危害。相比于去年,今年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期提前了2个月。2月2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截止3月6日,在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四川、贵州7省(区)176个县玉米田中,都发现了草地贪夜蛾的幼虫,累计有76万亩玉米田受到危害,比2周前增加33个县和11.2万亩;在一些监测点,害虫发生量是去年同期的90倍。同时,今年的迁移期推测将比去年提前1个月,可能会危害到东北、西北部的玉米。 吴孔明院士预计,今年中国草地贪夜蛾危害会更严重,三月以后逐渐向北迁飞,6月份到达东北地区,进而覆盖全部粮食主产区,造成粮食减产。据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调查,预测2020年中国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将达1亿亩左右,呈重发生态势。 3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表示,据专家预测,今年农业病虫害偏重。目前,小麦条锈病已经在西南、汉水流域和黄淮南部的9个省发生了一千多万亩,草地贪夜蛾在西南华南等地也有发生。 3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田以堂说,今年有可能发生大洪水,要守住水旱灾害防御的底线。 98年大洪水,如果没有北大荒的紧急调粮,那年我国的粮食供给真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3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就2020年我国汛期气候情况进行了回应。预计今年汛期(5-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涝重于旱,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高温热浪。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较常年略偏多,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略偏多,强度偏强。因此,需要加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 中国有两句古话流传很广,一句是“乱世藏金”;一句是“大灾之后必有大荒”。这个大荒主要指的是粮荒,老祖宗千年流传下来的话终归有他的道理,这句话屡屡应验的原因就是人性在灾难面前的折射,就是大灾年之后,民众会因恐慌抢购囤积粮食,造成一些本来就缺粮的地区发生饥荒。在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拐点还不确定前提下,加之虫灾、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叠加,农业生产生活必将受到影响,部分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已经进行调整。如何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要靠粮食的自给自足,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来源:国科农研院)